專題報導

三月霄媽祖

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前後,全臺各地媽祖宮廟都會舉行規模不一的慶祝活動,紀念這位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守護神。其中,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廣受關注,吸引大批人潮參與,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活動之一。在全程九天八夜、來回共三百多公里的徒步行程中,沿途的陣頭表演、民眾擺設香案迎駕、鑽轎腳等熱鬧場面,反映移民社會對信仰的熱切與虔敬。

作者: 朱致賢

攝影: 麥可.山下 Michael Yamashita

三月痟媽祖

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前後,全臺各地媽祖宮廟都會舉行規模不一的慶祝活動,紀念這位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守護神。其中,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廣受關注,吸引大批人潮參與,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活動之一。在全程九天八夜、來回共三百多公里的徒步行程中,沿途的陣頭表演、民眾擺設香案迎駕、鑽轎腳等熱鬧場面,反映移民社會對信仰的熱切與虔敬。

大甲媽祖起駕當天稍早,廟宇前人潮逐漸湧入,附近的幽僻巷內仍自安寧。幾輛「繡旗隊」的大卡車在此待命,隊員江采秀(化名)坐在一輛卡車後面的鐵梯上,專注地將鎮瀾宮的符紙綁在斗笠邊緣,祈求隨香過程一路平安。繡旗隊是媽祖神駕眾多前導儀仗之一,由三百多位女性組成,分成兩班日夜不停前進。

這些卡車是繡旗隊的行動臥舖,車斗上鋪滿了鋁箔睡墊和草蓆,兩邊棚架則掛滿隊員的隨身物品。距離子夜起駕還有一段時間,只有三兩隊員在車上整理東西,但仍然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長征在即的氣氛。 回應我們好奇的目光,江采秀大方而熱情地聊了起來。她曾以香客身分隨香6年,加入繡旗隊則已是第12年。當被問到為什麼參加,她不假思索回答:「因為有靈感(靈驗)啊!」 江采秀提到媽祖對她們家的庇佑:「我兒子入伍時抽到海軍陸戰隊,我問他抽籤前去哪裡拜拜,怎麼籤運這麼差?他說是自家附近的文昌廟,我說唉呦又不是要考試,而且你從小就給大甲媽收做義子,怎麼不去求阿婆(媽祖婆)?」於是她兒子專程從潭子家中前往大甲,發願若能改單位就來隨香,擲筊獲得聖桮首肯,後來果然抽中了替代役,而且就分發在臺中。

雖然和治癒疾病等神蹟比起來,這似乎只能算是小小的幸運,但從江采秀津津樂道的神情,以及「給媽祖做義子」的習俗,可以感受到媽祖信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深刻滲透,而祂對信徒的護佑也早已超過「海神」的範疇,及於一切事務。

隨著天色向晚,大甲鎮瀾宮內外也愈來愈熱鬧,近10萬人潮湧入這個海線城鎮。來自全臺灣各地宮廟的陣頭輪番到廟埕前,使盡渾身解數演練陣式以向媽祖禮敬。隨香信徒們則到神前稟報加入隊伍,拿進香旗在香爐上燻煙以沾染靈力祈求保佑。 接近午夜時,人們的情緒益發亢奮。在一番繁複的儀式之後,媽祖神像被請上神轎,在古意盎然的哨角聲中走出廟門。霎時廟埕上的信徒以驚人的力量彼此推擠,許多人相信「摸到神轎、好運一年」,試圖簇擁上前,廟方則以壯漢排成人牆護駕,於是群眾遂如同環繞神轎的漩渦般轉動起來。 離開廟埕後,在市街上等候的數萬民眾隨即加入隊伍,恭送神駕離開市區,沿路炮竹煙火、鑼鼓音響不絕於途。

(上圖)鎮瀾宮內眾多香客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起駕當天焚香祈禱,信徒認為三角形的進香旗代表媽祖的兵馬,隨香客在每天出發前以及抵達夜晚住宿處後,都會焚香向媽祖稟告自己的行蹤。

經過一晝夜不停行進,媽祖神駕在深夜抵達彰化市民生地下道口。彰化市是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途中經過最大的城市,而過了地下道就算是進入市中心,因此每年都會有數萬信徒聚集在出口處迎接。這裡是最容易發生搶轎事件的熱區,因此早有大批警察嚴陣以待,用小型拒馬將群眾隔在外圍,保持路口淨空。由於信徒認為神轎通過之處能夠沾染靈氣,停留愈久地方愈興旺,因此經常在轎前施放大量鞭炮以延緩前進速度。還有人為了請神駕前往預定路線外的地區而強行搶轎,甚至發生流血衝突。


「三月痟媽祖」是臺灣人耳熟能詳的宗教活動,每逢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前後,全臺灣上千座媽祖廟都不約而同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典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全程九天八夜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,由臺中大甲經彰化、雲林到嘉義新港,來回行程長達340公里。根據主辦單位提供的歷年統計數字,2016年有30萬名信徒隨香、150萬人參與活動。這項活動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,最初是前往北港進香(現在改往新港),人數不過數十人。中日戰爭前後停辦十餘年,1948年後恢復舉辦,參與的人數和影響地區也逐漸擴大,終至今日的規模。

在中國湄洲媽祖祖廟內,一位梳著媽祖傳統髮式的老婦進入宮內參拜。這裡是民間傳說中林默娘升天的地方。如今前往湄洲進香的信徒絡繹不絕,當地清澈的海水與沙灘也吸引不少遊客前來。

媽祖是起源於宋代的閩南巫祝信仰,一方面吸納了千里眼、順風耳等其他傳說,同時受到儒、釋、道三家影響,逐步建構成海上女神的信仰體系,最後在歷代朝廷的褒封下成為官方認可的宗教,其神格的形成體現了中原儒家文化和閩越文化的融合,集多種面貌於一身。媽祖信仰在明代隨著漁民、商人甚至海盜傳來臺灣,在官方的刻意尊崇下逐漸擴大其影響力。今日臺灣信仰媽祖的人口比例高達六成,是最多臺灣人信仰的神明。

臺灣熱烈的進香傳統,其實也是移民社會的另一個遺緒。對移民來說,故鄉神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力量,他們往往在遷移拓墾時攜帶家鄉廟宇的神像或香灰到新天地祭拜,等新的市鎮稍具規模之後便建廟奉祀。

新的神像必須在背後放入從祖廟求來的香灰,才能具有靈力。人們相信,分靈神像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回祖廟進香,重新取得香火,才能延續靈力不衰。透過進香,不只確認神明的關係,也保持人群之間的聯繫,表現出漢人飲水思源的文化傳統。因此有人類學家認為,進香路線其實就是移民路線的回溯。

全球華人的心靈寄託

過去數個世紀以來,媽祖信仰除了在臺灣落地生根之外,也隨著華人移民傳播至世界各地。近年來,臺灣在成為媽祖信仰的中心之後,也開始有信徒或宮廟在移民、經濟甚至政治因素推波助瀾下,將媽祖信仰帶往海外的案例。僅管各地的信仰規模不一,但媽祖無疑已在全球許多華人的心中,點燃一盞庇佑的燈火。

媽祖隨著移民腳步遍及全島的同時,也開始擁有不同的神蹟傳說,甚至發展出迥然相異的個性,反映每個地區的不同生活挑戰和集體意識。媽祖不再只是海上的守護神,祂能夠降雨解除旱災、引導溪流不致氾濫、驅除害蟲消滅瘟疫,增加了水利神、農業神和醫療神的內涵,還能幫助官兵打敗反抗者,甚至用裙襬撥開美軍轟炸機投下的炸彈。

臺灣的進香活動從嘉慶中期(1810年代)開始蓬勃發展,和今日相似,人們成群結隊,手上拿著小旗小燈,不分晝夜在路上行走。道光後期(1840年代)北港媽也開始到臺南大天后宮暫駐,成千上萬名信徒焚香迎送,帶來經濟熱潮,卻也引起官府擔心有人藉機滋事,一度下令禁止,仍無法阻止強大的信仰力量。日本殖民時期,更因為公私鐵道運輸發達,從1920年代起掀起赴北港進香風潮,每年春天香客達到10萬人次以上。

不過「回溯移民路線」這樣的說法在當代也引起若干爭議,因為經過2、300年的發展,地區政治經濟重心轉移,許多拓墾區後來居上,成為比早期移民中心更具影響力的都會,不肯在神格和人格上屈於下風。

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的爭執,1987年,雙方為了大甲媽是否往北港「回娘家」、「割火」的問題相持不下,最後鎮瀾宮決定改變延續近百年的傳統,前往另一個繼承古笨港香火的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――1750年,笨港溪氾濫改道,將笨港市街分為笨北港與笨南港,笨北港即後來的北港,笨南港則往東遷移改稱新港。

儘管鎮瀾宮再三澄清大甲媽並非自北港分靈而來,前往新港後取消了具有爭議性的「割火儀式」,多數信徒也不在乎這些俗世的爭論,但人們仍普遍相信大甲媽到新港進香後的回程途中靈力最旺,競相熱切膜拜,無形中承認著進香對媽祖靈力的增強作用。

臺灣的媽祖信仰

早在明、清時代,媽祖信仰就已隨著漢人移民的腳步在全臺開枝散葉,並且因各地的歷史文化脈絡發展出不同的供奉儀式,反映出媽祖信仰的多元與複雜。

臺灣的媽祖信仰

早在明、清時代,媽祖信仰就已隨著漢人移民的腳步在全臺開枝散葉,並且因各地的歷史文化脈絡發展出不同的供奉儀式,反映出媽祖信仰的多元與複雜。

迎請媽祖
北投關渡宮

關渡宮是北臺灣歷史最悠久、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之一,據推測早年可能因交通發達等因素,便以關渡宮作為媽祖信仰中心,並在北部一帶形成迎請關渡媽回到自家做客以及供奉的習俗與傳統。

徒步進香
白沙屯拱天宮

拱天宮正殿僅供奉軟身媽祖神像,無配祀其他神明,顯示媽祖在白沙屯居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。每年至北港進香的路程將近400公里,所有路線和駐駕地點都是擲筊由媽祖決定,過程中驚奇連連。

遶境進香
大甲鎮瀾宮

媽祖遶境進香是中臺灣尤為盛大的宗教活動,其中以大甲鎮瀾宮的規模最大,每年參與活動的人數高達百萬,為一有組織的常態性活動。遶境進香的過程體現了媽祖分靈的特色與移民追本溯源的觀念。

送王(燒王船)
西港慶安宮

南臺灣的媽祖供奉形式較為混雜,除結合進香與遶境之外,也與南部盛行的王爺信仰相互影響,部分媽祖廟在舉行慶典時就會融入燒王船儀式,例如臺南西港慶安宮、高雄茄萣金鑾宮與賜福宮。

海上遶境
澎湖天后宮

澎湖天后宮是臺澎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,廟內設置刻有「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」的石碑,見證17世紀臺荷接觸的歷史。1986年首創媽祖海上遶境,以船隊遶巡各村港口,然後再回到陸上遶境。

隔天早上,新港奉天宮舉行媽祖聖誕祝壽活動,10萬名信徒跪滿廟前大街、騎樓、屋頂和鄰近的公園學校,在漫長的儀式中始終保持虔敬專注。

天氣已然好轉,我站在一棟大樓的屋頂俯瞰這莊嚴而祥和的情景,回想起昨晚大雨中的狂熱廟會,彷彿是一場遙遠的夢境。我頓時深切地體會到,激昂的熱情與虔誠的祝禱,這兩種看似極端不同的心緒,都是臺灣人最真實的精神面貌。

今天晚上,大甲媽祖將在子夜起駕出發,踏上歸返的路程。祂將會得到信徒們更熱烈的迎接膜拜,並且將滿滿的靈佑遍施於沿途的每一個角落。